一、教学团队情况
1.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挖掘梳理常见眼病相关的思政元素,根据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参与防盲、治盲,维护眼健康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人道主义责任感。
2.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情况
教学团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学习培训,参与线下课程思政
学习培训 3人次,参加网络培训5人次;每学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沙龙、示范观摩课等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3.获得的教学奖励
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省级奖项3项以及“金讲台”工程优质课程,《眼病学》课程获批2020年山东省一流课程,《眼病学》教学研究创新团队获校级2017年教学改革优秀团队。团队成员荣获2019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称号,荣获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案例三等奖,荣获2020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京鲁杯”课程思政比赛优秀奖。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1.定位、特色与建设目标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山东省重点高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眼视光学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
为契合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实现本专业“品德优、专业精、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富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眼病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具有对常见眼病的基本检查、诊治能力及临床辩证思维、科学研究能力,熟练进行眼科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修养和医患沟通能力。
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内容供给
基于以上目标,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深入挖掘梳理常见眼病相关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思想和“思政元素”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融和,坚持课程建设与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建立“理论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见习+社会实践”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达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感化。
(3)将“思政元素”纳入考核机制,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调整期末纸质化考核的成绩占比,融入线上自学评价以及小组讨论、随堂测验、临床见习、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表现评价,加大对能力和德育元素的考核。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库,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每种眼病的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案例,如基于科学家故事的、伦理的、人文的,将思政元素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阶段”参与式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课前阶段:通过学习通发布和每节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可以为人物典故,科学家事例或与人物事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发表见解、提问题,教师可在线随时查看学生的反馈,并参与讨论。例如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章节绪论时,通过学习通上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眼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眼科专家纪录片,老一辈眼科学家相继从国外学成归来,带来先进的设备和理念,为中国现代眼科学开辟了先河。同学们通过纪录片了解并领悟科学家的平凡与伟大,体现我国医学工作者为人民健康不断探索进步的敬业精神。学生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中深受启发,认识到应该勇于质疑,抓住机会,不断创新。
课程讲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讲授新课,学生按照给出的病例资料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做好要点记录。圆桌形的设置,促进学生展开讨论。涉及到的疾病案例,深入挖掘案例所涉及到的思政要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沙眼时介绍致病原因沙眼衣原体,由我国汤飞凡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来,“以身试毒”,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汤飞凡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同学们听到此事例热血沸腾,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课后反思:联系上课内容,通过学习通布置思考题、论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文献。例如学生在学习角膜病后,了解著名歌手姚贝娜捐献角膜的事迹,内心充满感动,学生查阅大量关于角膜捐赠的资料并相互科普。学生随时随地查看教师上传的案例和视频,并在讨论区与教师讨论互动,反思和总结学习中的不足。

3.建立“理论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见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典型眼病理论学习后,分小组安排学生进行眼病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的见习,通过近距离接触及参与患者被治愈的过程,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提升医学生的医德认知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眼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创意竞赛、“近视防控”、“眼病筛查”、“三下乡”教育实习等实践机会,渗透课程思政内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将眼健康相关保健知识带给乡村学校的孩子们,用生动的视频、版画等开展生命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也使其对人文关怀及社会奉献精神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
挖掘梳理和常见眼病相关的思政元素,构建“理论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见习+社会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典型眼病后即分组进入门诊、病房、手术室见习,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达到多维度、全方位的感化,让眼病学教学成为医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课堂。
2.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1:讲解白内障这个全球最常见致盲性眼病时,联系卫生部、中国残联、财政部联合启动“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对全国10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同时病房见习了解扶贫白内障筛查及救助流程,结合我院援青、援疆白内障扶贫复明救治工作,鼓励同学们一方面学好知识,积极投身白内障防盲复明工作中去,更要树立奉献、仁爱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医乃仁术”的道德要求。
案例2:讲解近视当前流行的眼病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8日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时组织学生参与附属医院的近视科普,参与近视筛查工作。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其树立“近视防控,全民行动”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视觉保健及康复、维护眼健康的使命感。